憶「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之緣起

大考中心顧問  簡茂發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二日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建議政府應速建立基本學力指標,協助每位學生具有基本學力,且必須積極進行學生基本學力之研究。為使基本學力的要求能具體落實,可研究修訂國民中小學成績考查辦法,規定各級學校畢業成績的最低要求,或建立分級授證之學習評量制度。此外,亦可考慮於國民義務教育階段,選擇適當時機辦理全國基本學力鑑定(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年)。

  茂發依稀記得民國八十六年承蒙教育部林清江部長召見,談及高中入學考試擬併計國中在校成績相關評量的問題,因教育學者專家與社會各界人士對國中在校成績相對比較的公平性有所爭論,不易取得共識,乃建議研發一套具有公信力普遍適用的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可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主持其事,並研議相關配套措施。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七年正式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立「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負責國中基測各考科題庫建置與試題研發工作。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九年公布「二○○一年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以「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分數為分發依據,不採計在校成績,各高中亦不得再加考學科測驗(教育部,民89年)。教育部於民國九十年印行「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暨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宣導手冊」,說明教育政策及相關措施(教育部,民90年)。自民國九十年起,國中基測每年實施兩次,以免「一試定終身」。民國九十六年起,國中基測在原有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等五考科之外,正式加考「寫作測驗」,以評量考生作文表達能力。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係由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設計編製的標準化測驗,旨在評量國中畢業生在校三年累積的學習成就,是屬於總結性評量的測驗工具。「學力」即scholastic aptitude,也就是學生基本學習能力及其發展潛能。如以國中學生基本學力而言,即指一位正常的國中學生經由一段時間的系統化教育之後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足以顯示其學習成就,並可預測其進一步學習的可能性。學力注重學生個人帶得走的真知實力,亦即融會貫通,可以活用解決問題的人生知能。至於「基本」一詞的涵義,就層次而言,係指基本、核心、重要的,而非高深、外圍或細微末節的;就範圍而言,係指完整、周延的,而非偏狹或殘缺的。所謂「基本學力」就是某教育階段學習完成時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和能力,亦即在為學、待人處事、立身處世各方面具備了相當程度的學力。

  此套測驗係由測驗研究的專責機構,約請課程、教育心理、測驗統計學者、學科專家、中學資深優秀教師等組成公正的、專業的教育學術團隊,共同參與研究發展工作,按照測驗編製的標準化程序,分析各科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建構基本學力指標,訂定命題藍圖,依據命題原則和要點,審慎撰擬試題,再經試題審查評鑑,進行預試、試題分析等實徵性研究過程,檢驗試題的難度和鑑別力,擇優汰劣,依試題性能存入題庫中。正式編成試卷時,採入闈選題方式,必要時會有所修訂,務求保密,避免與外界模擬試題雷同,確保其信度和效度。本測驗注重評量國中學生基本學習知能表現及其發展潛能,亦即學生個人帶得走的真知實力,不是教材的嫻熟度,更不是應試的技巧。基於人本教育、正常教學,以學習主體為思考的起點,參證生活經驗,力求融會貫通,自然涵養基本學力與發展潛能。只要正常學習,稍作溫習和複習,不必補習,無須耗費時間和心力於試題的模擬反覆演練中。只要平時上課用心聽講,下課後多觀察、多接觸、多思考,養成分析與判斷事情的習慣,增進其知識,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可。保持平常心,穩紮穩打,使學習自然成為快樂的活動,可以從中獲得成長的喜悅。

參考文獻:
1.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2.教育部(民89):二○○一年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3.教育部(民90):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暨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宣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回上頁回上頁